基于衛星與地面多源觀測數據評估中國東部露天稭稈燃燒排放及對空氣質量影響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
2020-2022 |
辛金元 |
全球變暖背景下亞洲東南部地區夏季極端氣候事件的年代際變異特征、機理和預測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泰國清邁大學 |
2020-2022 |
王林 |
熱帶外地區氣候對MJO和ENSO的響應機理及對次季節-季節尺度氣候預測的新認識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 |
2019-2022 |
陳文 |
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北方多年凍土土壤氮周轉與氧化亞氮排放過程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 |
2019-2021 |
劉春岩 |
上對流層-下平流層大氣氣溶膠的主要來源與輸送路徑的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德國亥姆赫茲研究中心聯合會于利希研究中心超級計算中心 |
2019-2021 |
呂達仁 |
東南亞區域年際氣候變率機理與預測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泰國國王理工大學 |
2019-2021 |
鄭飛 |
氣溶膠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泰國和中國南部季風區氣溶膠直接/間接效應和反饋機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泰國國家天文研究所 |
2019-2021 |
韓志偉 |
大氣氣溶膠微生物成分特性變化及其輻射機理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日本氣象廳氣象研究所 |
2019-2021 |
陳彬 |
氣候和農業管理對玉米單産和溫室氣體足迹的影響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聯合國環境署國際生態系統管理夥伴計劃 |
2018-2022 |
鄭循華 |
INFEWS:U.S.-China:城鎮化和氣候變化背景下區域食品-能源-水資源耦合體的可持續性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
2018-2022 |
賈根鎖 |
中南半島和華南極端降水事件年代際變化的機理,影響和未來預估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泰國氣象局 |
2018-2020 |
段安民 |
中國碳衛星數據驗證和應用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芬蘭氣象研究所 |
2018-2020 |
劉毅 |
中國中東部冬季重汙染多模式國際比較及關鍵影響機制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日本的ACAP、NIES以及NRI,美國的田納西大學和愛荷華大學,韓國建國大學,英國蘭卡斯特大學以及奧地利IIASA |
2017-2021 |
王自發 |
九龍江和昭披耶河流域水災害風險影響評估及其適應性流域管理對策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亞洲理工學院 |
2017-2020 |
林朝晖 |
氣候變化對瀾滄江-湄公河極端旱澇事件的影響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
2017-2020 |
肖子牛 |
城市效應對雷暴和閃電的影響——北京和特拉維夫對比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研究中心 |
2017-2020 |
郄秀書 |
黃土高原植被變化對中國近兩千年氣候變化的影響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斯德哥爾摩大學 |
2017-2019 |
陳文 |
灰霾跨境輸送過程中有機氣溶膠的生成和老化機制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韓國外國語大學 |
2017-2019 |
孫業樂 |
MJO與兩類ENSO的關系及其對中國天氣氣候影響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美國邁阿密大學 |
2016-2020 |
李崇銀 |
季節-年代際尺度區域間氣候相互作用對提高氣候預測的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 |
2016-2020 |
王濤 |
全球範圍內觀測到的遙相關型及其在不同複雜程度大氣模式中的作用和表達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牛津大學 |
2016-2020 |
吳波 |
歐亞地區極端天氣事件的模擬與影響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荷蘭皇家氣象研究所 |
2016-2020 |
張天一 |
全球季風模擬研究國際計劃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英国雷丁大学,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 |
2016-2020 |
周天軍 |
氣候變化研究及觀測計劃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泰国科技部水文与农业信息研究所、泰國清邁大學、COMSATS信息技術研究院、哈萨克斯坦赛富林科技大学、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地质与地震研究所、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斯里兰卡工业技术研究所等 |
2016-2020 |
朱江 |
北京地區大氣和降水中氣溶膠的理化特征觀測與模擬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英國約克大學 |
2016-2019 |
傅平青 |
北京地區大氣汙染物來源解析的數值模擬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 |
2016-2019 |
李傑 |
亞洲季風區不同陸地生態系統地氣間碳、水通量交換特征及其對氣候變率響應的機制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泰國農業大學 |
2016-2019 |
劉輝志 |
東南亞季風區氣候的年代際變化和近期預估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朱拉隆功大學、泰國環保部環境研究和培訓中心、藍康恒大學、帕堯大學、先皇技術學院(北曼谷)、清邁大學 |
2016-2019 |
王林 |
新疆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區暴雨系統發生發展機理及預報方法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COMSATS信息技術研究院 |
2016-2019 |
周玉淑 |
中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演變歸因和情景預估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地球系統研究所 |
2016-2018 |
嚴中偉 |
亞澳季風區極端氣候事件及其模擬與預估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 |
2016-2018 |
孫建奇 |
全球變暖背景下東北亞多級生態過渡帶地區的幹濕及極端氣候變化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UNEP,韓國釜山大學、俄羅斯國立水文氣象大學 |
2015-2019 |
陳文 |
高分辨率MetUM模式在東亞夏季風模擬中的適用性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 |
2015-2019 |
周天軍 |
北歐優秀中心-北極氣候預測以及應對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挪威南森環境與遙感中心、挪威卑爾根大學等9個單位 |
2015-2019 |
竺南中心 |
亥姆霍茲聯合會夥伴團隊項目“亞洲地區人爲排放增加對氣候的影響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德國于利西研究中心 |
2015-2017 |
劉毅 |
全球變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台風活動的變化特征和趨勢及其機理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台灣李國鼎基金會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
2015-2017 |
武亮 |
中英“面向服務夥伴的氣象科學”計劃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英国牛顿基金会资助,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 |
2014-2020 |
大氣所 |
中國科學院發展中國家科學院优秀中心支持计划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發展中國家科學院 |
2014-2019 |
林朝晖 |
東亞夏季降水異常季度預測及其關聯物理過程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英國氣象局哈德萊中心 |
2014-2018 |
陸日宇 |
農田、湖泊和濕地生態系統溫室氣體通量觀測和濕地甲烷排放過程模型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赫爾辛基大學 |
2014-2017 |
鄭循華 |
欧盟第七框架计划(FP7)的项目“MarcoPolo project”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芬兰赫爾辛基大學、荷兰瓦格宁根大学 |
2014-2016 |
白建輝 |
“未來地球計劃”中國實施框架協同設計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未來地球計劃 |
2014-2016 |
吳國雄 |
歐亞大陸中高緯區冬春季氣候變化及未來情景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挪威環境與遙感中心 |
2013-2017 |
王會軍 |
東亞長距離輸送沙塵攜帶生物氣溶膠監測評估網絡的建立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日本国立金泽大学 韩国国立忠北大学 |
2013-2016 |
陳彬 |
使用多角度偏振信息實現氣溶膠特性的衛星遙感觀測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德國不來梅大學 |
2012-2014 |
段民征 |
氣候變化與中國農業:對糧食生産的影響評估和適應性對策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奧斯陸國際環境與氣候研究中心 |
2012-2014 |
黃耀 |
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的規律及機理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南方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委員會(COMSATS) |
2012-2014 |
林朝晖 |
衛星遙感大氣-地球表面耦合系統的新反演方法、地基驗證及應用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卑爾根大學 |
2012-2014 |
呂達仁 |
亞澳季風系統及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變異規律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澳大利亞聯邦科工組織 |
2012-2014 |
王會軍 |
大氣組成變化及其影響與對策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日本金澤大學 |
2011-2014 |
石廣玉 |
全球變暖對西北太平洋台風活動和登陸我國台風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台灣中央大學 |
2010-2012 |
黃榮輝 |
東亞和西北太平洋氣候變異及其模擬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韓國氣象研究所 |
2009-2011 |
陸日宇 |
東亞地區氣候變化的雲、氣溶膠、輻射低級觀測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日本千葉大學 |
2009-2011 |
石廣玉 |
青藏高原上空站的大氣上下層耦合綜合觀測研究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美國馬裏蘭大學 |
2008-2010 |
呂達仁 |
生態系統與大氣之間溫室氣體交換研究――田間實驗與模型模擬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芬兰赫爾辛基大學 |
2008-2010 |
鄭循華 |
大氣氣溶膠-雲-輻射綜合觀測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美國能源部 |
2008-2009 |
陳洪濱 |
強對流天氣的多普勒雷達資料多尺度集合濾波同化的理論及方法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 |
2007-2009 |
朱江 |
季風亞洲全球變化區域集成研究計劃 |
大氣物理研究所 |
地球系統科學聯盟(ESSP) |
2005-2014 |
符淙斌 |